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禪宗二時臨齋儀之飲食教育—法鼓文理學院惠敏校長受邀臺南演講

法鼓山臺南分院於11136日上午邀請法鼓山首座和尚、也是法鼓文理學院校長的惠敏法師來演講「禪宗二時臨齋儀之飲食教育」,講座採實體及線上聽講,在週日假期中,聆聽這堂我們習以為常,卻蘊含深義的飲食觀,尤其「心腹環保」的新概念,讓大家深受啟發,受益良多。

惠敏校長講述「二時臨齋儀」是佛教修行中的「供養偈」和「結齋偈」,是出家人在早齋和午齋前必須念誦的偈語。其中「三德六味」代表著供養普施、施無差別,利他為先的心態;人有五種味覺「鹹、酸、甜、苦、鮮」,用心體會「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交互作用,細嚼慢嚥時,香味可從「鼻後通道」感受。「食存五觀」,要感恩來處、報答眾生。據惠敏校長分享的報導指出,北市100多所學校營養午餐,因學生挑食,一年有2千多噸廚餘,相當於340萬個便當。整體而言,資源有限,得之不易,更要教育學生懂得感恩、惜福,與人分享,才能杜絕浪費。因此,飲食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勵大家有「供養」、「感恩」、「禪悅」的心。

飲食像藥一樣重要,可以治療我們的身心。惠敏校長勉勵大家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食物有分物質性食物(麤搏食)與心識性食物(觸食、思食、識食),不起貪嗔癡、不挑食、「知善惡質、知多少量」、營養均衡、知所節制,避免刺激大腦「愉悅迴路」成癮之過患,體會遠離貪欲、減輕我執之禪悅法喜,提升生活品質,諸事圓滿。從因著手,觀念改變,信、願、行,就能有好的健康。

所有生命都需要能量來維持運作,因此人的消化道非常重要,要好好保護。腸胃道有神經系統,專家稱為「第二腦」或「腹腦」,腸躁症、憂鬱症、自閉症等問題是「腦腸軸」失衡的結果。要避免大腦與腹腦衝突,吃飯應專心吃飯,不要一心多用,邊滑手機或邊吃邊開會,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善護「腹腦」,視為生命內在環境保護,或稱「心腹環保」,可說是飲食教育重要的一環,值得大家關心。

       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肌少症容易跌倒,運動顯得重要。惠敏校長也分享他日行萬步、原地跑步5分鐘、伏地挺身48下等強化心肺功能運動的好習慣。鼓勵大家要增長有益的學習,平衡交感神經運作,因為交感神經太興奮容易躁動、副交感神經太強則不易入眠。期勉大家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飲食、睡眠、運動、刷牙、微笑的習慣,才能養成健康的身體。

臺南分院禪坐組組長凃藻芬表示:「飲食學問大,天天吃飯,只當日常,沒有細細去品味思索,原來吃一頓飯有那麼大的學問。從味覺到全身運作,從自我到人群、大自然的連結,乃至從世間到出世的修行,原來都可以從每一粒米飯,每一口咀嚼開始。」義工廖彩芝感恩惠敏校長從二時臨齋儀延伸談到很多相關主題,包括七覺知、思食、識食、腹腦….等,讓我們除了得到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教導,還進一步學習到要培養「心腹環保」的好習慣。若能夠一點一滴培養自己的「腹腦」,遇有關鍵緊急時刻,就能將今天惠敏和尚分享的山難「三三三法則」用來自救救人,發大菩提心。

 

◇文:蘇麗文

◇圖:陳慧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