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觀心銘—遇見憨山大師


觀心銘—遇見憨山大師


法鼓山台南分院於107年1月14日下午14:00~17:00舉辦首場由常慧法師主講的「觀心銘」系列講座,首先由監院常宗法師開場介紹講師及說明舉辦此講座的因緣,因過往機緣參加常慧法師帶領的僧眾共學,聆聽及研讀聖嚴師父在東初禪寺開示的《觀心銘》,甚感受用,故極力邀請常慧法師南下演講,藉此讓台南地區菩薩也能同獲法益。

常慧法師,曾任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三學院監院,以及僧伽大學禪修指導老師;教學結構次第清楚分明,透過《觀心銘》闡述憨山大師的修行體證與悟境。


講座開始前,常慧法師先引導大家放鬆身心十分鐘後,開場便鼓勵大家隨身攜帶憨山大師《觀心銘》小卡,於等車或排隊空檔時間誦讀,久而久之便能將大師心法朗朗上口,不但避免製造口業,更能漸漸將平時對另一半或子女的叨唸,轉為清涼法語。法師苦口婆心說明聽聞佛法需要牢記,才不致一聽即忘,聽聞佛法經過思維的過程,能讓教法內化成為個人的價值觀,成為個人生命的特質,進而落實在生活中。



今日講座主題:憨山大師的生平。法師詳細,並結構分明地介紹,讓聽眾們對大師有更深入的了解。憨山大師是明朝末年四位佛教大師之一,生平是由他晚年時親自口述,弟子記錄後,經過大師校訂的自傳;自七歲對生死疑惑,到一生不下十次的證悟體驗,經歷牢獄之災,遭遇流放南方,還俗充軍達20年,鉅細靡遺地收錄在《憨山大師夢遊集》第55卷。


法師也用生動的故事,娓娓道出憨山大師成長中的小故事;其母信奉觀世音菩薩,是大師學佛的啟蒙者。12歲時入寺學習讀書,曾問母親為何要讀書?聽母親解答後,明白讀書僅求作官,即使順利官拜宰相,仍有辭官罷官的極限。因此,大師探求不致徒勞無功的生涯方向。經由母親告知掛褡僧行遍天下受眾人供養,令大師神往,種下出家修行的種子。19歲學習念佛法門,26歲行腳參訪,31歲前多次體驗悟境,41歲時深感盛名之累,決意出離世事,赴嶗山隱居修行,開始使用「憨山」之號。


學習禪法的學員們最盼望的莫過於輕安、入定、甚至見性開悟,常慧法師活潑地解說憨山大師的悟境體驗,並適時對照禪修者類似的體驗並舉例剖析,提供大眾自我檢視,並超越疑難的準繩。例如,大師首次密集禪修三個月期間,精進用功,期間突遭背疽病痛,誠懇在韋陀菩薩前發願讀誦《華嚴經》十部消除宿業,請菩薩加被,疽病一夜痊癒,繼續精進用功。禪期圓滿後心境極為平靜,行走在街市中仍像在禪堂中一樣清淨。法師說明此類經驗係因心志統一,五根作用極微,是屬於定、止的體驗。




憨山大師曾對「旋嵐偃嶽」的道理懷疑很久,當他讀到:「梵志出家修行,到頭髮白了才回家,鄰居問:『過去的梵志還在嗎?』梵志回答:『我和過去的梵志相
似,但又不是過去的梵志!』恍然了悟一切萬事萬物在本體上說,本來沒有生滅去來!」他離開禪床開始活動,看到涼風吹拂樹葉,心中了無動相可得,大師當下體會:「旋嵐偃岳而常靜!」對生來死去的疑團,從此冰消瓦解,就作一首偈表明內心: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次日,妙峰禪師問憨山大師近來修行所得,大師回答:「夜裡看見河邊兩頭鐵牛相鬥都入水中去了,至今沒有任何消息。」妙峰大師笑答:「你可以入山了!」之後不久,大師就上五臺山修行。常慧法師說明這段大師的體驗,如同禪修者在安定中吃的第一口飯特別感到香甜,心念踏實清楚每一個當下,沒有對過去及未來的執念,且清楚每一個當下都在變化。而兩頭鐵牛如同相對的有無、空有、能所,是會引發各種善惡心所,導致輪迴不已的對立、分別心。




大師在五臺山修行時,適逢積雪消融,深受大水奔騰如雷鳴般的聲音干擾;妙峰大師建議修習觀音圓通法門,大師遂每日坐在溪流急湍的獨木橋上鍛煉,時間一久,動念時聽到水聲,不動念就聽不到。某日,大師在獨木橋上靜坐,忽然之間忘卻身體,一切聲音頓時消失。從此即使聲音如雷,再也不能擾動大師的心。憨山大師自29至41歲之間多次省悟的經歷,常慧法師一一細述,大家彷彿親炙了大師精進用功及煩惱層層剝落的過程。


三小時的講座在講述憨山大師豐富的生平故事中很快過去,第二場「觀心銘」講座將於3月10日(週六)下午14:00~17:00進行,常慧法師叮囑大眾功課:觀看法鼓講堂「憨山大師與《觀心銘》」四講,閱讀第385期人生雜誌對《觀心銘》的解說,以及聖嚴師父著作的「本來面目」--《觀心銘》講記,至盼大家一同體會大師透過禪修與研教開發智慧,同時懷慈悲心,廣修功德的實證成果,勉勵佛子信心、願力與實修圓滿成就。


文 / 蔡演廣

圖 / 陳德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