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追尋網路社群時代中的一隅自在

追尋網路社群時代中的一隅自在

法鼓山台南分院於107年4月29日下午2點,舉辦「不同世代,相同的『賴』」講座,邀請方丈和尚果東法師、作家吳若權、公益青年沈芯菱,三位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觀察者,在台南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成功廳,由資深電視廣播主持人張月麗主持,分享他們對網路社群時代的體會與因應之道。



對於當代社會高度「互賴」的結構,三位與談人是如何看待網路社群興起,以及網路社群對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價值認知等各層面的影響呢?沈芯菱表示,她多次使用網路平台成功幫助弱勢族群,網路的興起確實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即時獲得援助,但不諱言的是,網路興起也帶來許多反面現象。例如,人際間的距離因此產生了變化。透過網路,人們獲得回饋的速度變快,導致現代人難以花更長的時間經營深層的感情,做了一件事就期望立即得到回報,該如何克服這種現象,是現代人要再思考的。

吳若權提及社群網站使用的深度,其實反映了人內心的寂寞指數。對網站給予的回饋有所依賴,反映人對現實生活上友誼的渴望,若是透過社群網站能讓你與遠距離的朋友保持聯繫,這是正向的。如果使用者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麼,而後反映在自己的人際關係上面,那就會得到什麼,端看怎麼去使用它。



果東法師從佛法的觀念回應,工具有它本身的功能,使用的人也有他的思維角度,每個呈現出來的一切唯心所造,起心動念的出發點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分享,只是有些人傳達出來的文字是負面的,而有些人的分享本來只是搏君一笑,但卻未能顧及對方的身分與立場,使他的分享並不適當。所以若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才能找到適合對方的契機。而在遇到負面的言論時如何保持安定?凡事正面解讀,逆向思考,不用情緒解決事情,佛心、禪心、法心即在此時用上。

另外,社群軟體是否增進了人們彼此間的信賴、和諧與幸福感呢?吳若權以佛法的角度闡述,我們生活的世界難免有些二元對立的觀點,但佛法最棒的訓練就是讓我們回到中庸之道、回到兩極中間,所以社群軟體到底帶來衝突還是和諧?他表示,沒有衝突就無法知道和諧的可貴,我們就是看到衝突的可能性,才更知道和諧的必要。



而使用社群軟體常有的衝突大概有三種,一是時間的衝突,使用者彼此時間的不一致,導致對訊息傳遞解讀上的落差。這個衝突其實可以透過瞭解彼此的作息與使用習慣化解。二是意見的衝突,但有些感想並沒有所謂的對錯,應學習包容對方的言論。三是相愛者彼此期望落差所帶來的衝突,當對方回應的方式與自己所期望的不同時,要能夠體察對方的真實心態,而不陷入全盤否定的情緒中。若能在每次衝突中,找到化解自己內心衝突的方法,才有能力化解與對方的衝突。

沈芯菱提到她面對網路負面言論時,在自我檢討之餘,她會先問自己「Who、What、Why」三個問題,釐清對方發言的動機。從中,她歸納出三種類型,一是比自己有能力的人,這些人的言論就算再尖銳,但其實都是包裝著刺的祝福,這些意見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助力。二是無聊的人,世界上有些人不快樂、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對他人的快樂、夢想實現,懷著負面的情緒,討好他們的方式只能和他們一樣不快樂。遇到這樣的人,只能明白自己走的路和他們是不一樣的。三是搞錯人,但如果把這樣的批評都放進心裡的話,自己只會變得更不快樂。



在網路上遇到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留言時,吳若權建議可以先冷靜,然後幫自己建立一道情緒的防火牆,告訴自己先不要生氣,再以理性反思對方的言論是否能讓自己有所改進。不同的意見即代表不同的思考面向,有時會帶來新的啟發。但是真的遇到惡意、不理性的攻擊,是可以封鎖對方保護自己的情緒。

社群軟體為人們帶來的幸福感是增加或減少呢?果東法師闡明,幸福感因人而異,一般的幸福感多是他人對自己的關心,這種幸福感是掌握在他人手裡的,當自己不滿足時,他人給再多都無法滿足,應站在對方的立場了解對方、互相包容。而就佛法的觀點來講,平安就是幸福,但心安才有平安,而怎樣才有心安呢?起心動念要是善的,不要有負面的,而當他人負面的來時,學習不受他的影響,用防火牆來保護自己。另個角度來想,他人發言即想要表達與發洩,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自己,不要有煩惱產生,讓心平靜、安定。



而剛剛講到的平安就是福、心安才有平安,還要有一點因緣觀。你去努力,但努力了不一定立即有成果,要有因緣觀,暫時放下,好不貪求,壞不討厭。學習將心量放大,煩惱放下,把個人承擔的範圍擴大,把目標方向放遠。應對順逆因緣時,要珍惜每個相異的因緣,不論順逆,用感恩的生命態度。生命即父母給我們的,把它當作成就自己修行的道器。將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轉化為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心經,開展你的慈悲智慧,一切都是成就你修福修慧的修行,這就是心靈環保。心不受環境衝擊,才有健康的心態面對現實、處理問題。和他人達成和諧、和大自然環境融洽共生,和宇宙融合一體,還要超越內在、外在一切衝突,這是生命成熟的過程,更是安心立命的必經過程,如此,才是真正邁向幸福之路。

對於如何避免現代人對社群軟體的過度「倚賴」,沈芯菱說,雖然她利用現代人對網路的注意,讓更多求助的聲音被聽見,但現代人對網路過度的注意,反而造成成癮的現象。她建議可用「活在當下」的思維,克服對網路成癮的焦慮,多體察當下各種感官感受,讓自己的感知從平面回歸立體,從網路回歸現實。而對於層出不窮的社群網路陷阱,吳若權指出,網路世界如幻又如真,人對網路的黏著度。人之所以受騙,其實都在反映心中的匱缺。如果能夠反省自己黏著的原因,找到匱缺,真正的補足它,人生才是圓滿的,如此才能避免自己反覆上當。



社群軟體的興起也帶來了各種情緒問題,對此的因應之道,果東法師指出,佛法最主要是讓人放下自我中心,在情境中放下貪、瞋、痴、慢、疑。工具有它自己的功能,要適當的回應,避免別人起煩惱。當負面的情緒產生時,以慈悲、關懷的心態調整自己,成就自己修福、修慧的資糧。沈芯菱表示,心變境就變,所以情境無絕對的好壞,怎麼看待網路工具即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吳若權則言,網路是練習「覺知」的環境。透過網路工具的使用,學習對他人與自己,表面訊息下真實情緒的覺知。



在社群軟體的運用已成趨勢,如何利用網路社群打破世代隔閡、降低人我對立呢?吳若權表示,尊重各世代的選擇。長輩可以知道如何使用,但要懂得尊重晚輩的底限,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度干涉,才能建構互信、溝通的基礎。

總結本次會談結論,三位與談人雖然世代不同、領域不同,但對外境的觀察皆環繞在「萬法唯心造」的概念中。各自從不同面向闡述,人對己心波動的體察,需有更細緻的觀照,才能真正終結內在的動盪,回歸心靈的清靜。為時2小時的生命對談,在果東法師的祝福下圓滿。

文 / 宋雅庭
圖 / 台南分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