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楞嚴經與我的修行體驗~第一講

楞嚴經與我的修行體驗~第一講

法鼓山臺南分院於107年9月23日下午14:00~17:00舉辦「楞嚴經與我的修行體驗」佛學課程系列講座,邀請法鼓山禪修中心副都監暨禪堂堂主果醒法師,蒞臨臺南分院主講,分享三十多年來深入研習楞嚴經及以話頭參禪的心得。講座開始前,監院常宗法師分享他自美國轉任禪堂,再奉調臺南分院領職時,二度蒙果醒法師以「隨順因緣」勉勵。

後來有一位菩薩恭喜法師奉任禪修中心副都監暨禪堂堂主,獲得法師的回應是:既非修行證果登地,何喜之有?! 言行處處實踐師父「任人擺佈、銷融我執」的教誨,被聖嚴師父讚譽為最聽話的弟子之一。

談起與《楞嚴經》的法緣,法師是依循虛雲老和尚開示應專讀並背誦《楞嚴經》,至今已背誦重要經偈;後遵來果禪師開示:三十年、五十載也好,死心塌地用話頭;以交換學生身份到泰國三個月及返台後一個月期間,連續數月參究話頭,身心因收攝而致視覺無焦點,體驗到眼耳視聽功能是有限度的,以不生滅的心普照時,「心不住相、諸根寂靜」,即「默照」實義;類似圭峰宗密大師遇到荷澤神會的第四代法裔道圓禪師時的感受印象︰「儼然若思而無念,朗然若照而無覺」。



果醒法師發願於本年度南下的三場演講,讓大眾明白,且能用個人的方式正確詮釋三項修行的基本知見: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前念碰不到後念、我是什麼。

果醒法師回憶出家前初學禪法時,曾每天早起打坐五小時再去上班,工作結束後再打坐三小時,體驗到打坐安定的力量後,用一場麻將測試自己的定力,結果輸得一敗塗地;當時他不明白自己既能打坐五小時,定力必定不淺,何以心在麻將局中浮動不已?!經過數十年修行後,明白:「有我、有他人在打麻將」的想法,心就動了,唯有用「無人我」的佛性打麻將,才是超越輸贏、無常、波浪的定力;藉此提醒禪修者「心極安定,不被外境影響」是必須克服的頑空、無明關之一。

法師說明他個人自初學打坐,到能察覺並放下妄念,再到體會無我的學習歷程,實極漫長;他曾在察覺妄念的階段,體驗到自己「看到其他師兄把手洗衣物放入脫水機後就離開」現象,覺得影響他人脫水及晾衣,將其視之為沒有正念,而自認為自己很有正念地幫沒有正念的師兄們,把脫好水的衣服放在一邊,長達二年之久;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這些念頭,是分別人我的執著,從此就為師兄們掛晾衣服。故有出家不久的師兄弟感到疑惑問:「是誰幫忙晾我的衣服呢?」果醒法師回答:「就小法師他自己晾的嘛!」因為體悟到:這是來自同樣大海的波浪(念頭)做的,何必分彼此、人我?



有別於傳統依據經典解說義理的模式,法師用語白話、直接,引用他個人與大眾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實例,解說凡聖心性殊途,佛性本源同歸的道理;揚棄講者單向演說、聽眾被動吸收的模式,頻頻以話頭禪逼拶的力度抛出問題,力促聽眾回應後再適時點破凡夫心的盲點,以禪師觀點解答;用心引導悅眾進入實修。

說到用佛法斷貪瞋癡,果醒法師問大眾「何為癡?」聽眾回應後,以更具體的事例問:「現在你們是不是坐在這兒聽我演講?」大家肯定是,法師即刻提醒「如此見解,即著我相,非普照的佛性,就是『癡』」。見聽眾似未全理解,再問:「待會講座結束,就要回家,『我要回家』是如何運作的呢?」大眾反思答復後,果醒法師則簡扼以契理修行者的心境說明:「用佛性把屍體拖回家!」法師再問,夜眠時夢見聽經聞法,是什麼原理?聽眾答言:「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法師進一步解釋是「心在白天錄影,在晚上放影」,即南朝傅大士所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性處,只這語聲是。」



所謂「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禪修者首先要認清「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法師以「講座的『本尊』、投影布幕上的講座『影像』」為例,請聽眾們在小組間討論,本尊與分身的不同,再統一說明二者區別在於有、無「心的功能」!心中的媽媽,如同布幕上的影像,亦如我們認為是自己、是我的身體,都無心的功能,而是心擺佈的工具。

「任人擺佈」的要訣在於「實際上無人可擺佈」,只存在著前念與後念,前念是擺佈者,後念是被擺佈者。果醒法師說明讓大家明白這些基本的凡夫盲點後,需要個人在生活中察覺時時現形的業力、習慣中,慢慢放下執念,反轉無明,終止誤認工具為主體的輪迴,將千變萬化的枝葉、萬象,回歸到根源佛性,即轉識成智的要訣。

果醒法師發願讓大眾在南部三場講座中明白「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監院法師期勉大眾把握後續於9/30及11/4週日下午講座的機緣,向實修實證的典範學習。

文:蔡演廣
圖:雷貞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