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佛法-活法與否法~第三講

法鼓山台南分院於2019年4月20日舉辦由 果煜法師主講之佛法講座第三場,大殿150多位信眾菩薩齊聚一堂,不僅再次溫習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之「心五四」法義,果煜法師更以「心五四進階」之題,加入「探究它」、「不要」、「安道」、「享福」及「四緣、四量」,與大眾詳說要義,鼓勵大家要以修行為此生的最優先順位,追根究柢、勘破無明;精準篩選首要、次要,不隨波逐流、不共業沉淪,清楚肯定地對與修行不相干者大聲說「不要」;把心安在修行的道上,以修道為主題與功課才能安心;而和諧為福,能安處在和諧的狀態中,即是享福。並提出「四緣、四量」說明生活在緣中的我們,如何以理法、行願隨緣應化;以智慧之量尺,做睿智的篩選與抉擇。



法師首先提出「面對它、探究它、處理它、放下它」與四聖諦之對應性,
苦者:人間的苦難、煩惱,當面對它;
集者:無明之巢窟,應追根究柢勘破,探究它;
道者:用修行的方法消除煩惱苦難,處理它;
滅者:煩惱斷除,回復自在,放下它。



其次談到「需要、想要、能要、不要」,法師從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動機理論」: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超自我實現六種需要談起,提出這六層次的需求其實是同時存在;並以先賢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的史實,證明人因資質、習氣不同,能使上者提升、下者淡化。法師以許多人學佛後物質欲望即淡化為例,說明親近高層次的族群,人生的重心與重點也因而提升改變。需要、想要、能要可能同時存在,但有其順位,不要本末倒置;對於不相干於修行之事,更要鐵口肯定表達「不要」。「需要的不多,想要得太多」,法師鼓勵大家「趕快用功上路吧」!



法師也以「安道」的過程,說明安道可以為「安心、安身、安業」的基礎。把心安在修行的道上,從聞法思惟中建立正知見,從正知見、正思惟,進而落實為修行的常軌。壓抑(不要想了)或無記(不清不楚)都不是真正的心安;了解世間的真理,從聞思修得理,才能安心。



法師提出「四緣」:攀緣、絕緣、隨緣、化緣,說明由作意而起的一切行為都算攀緣,「所以在人間,不是不攀緣,而是當攀善緣、法源」。「絕緣」則是對於不好的緣就應迴避或節制,法師以自身不用Line、不參加群組為例說明絕緣之重要。這也正是隨緣而抉擇,隨緣而不變,不變者乃理法與行願,所以能以不變而隨應萬緣。而化緣乃化腐朽為神奇,「化逆緣為順緣,化惡緣為善緣,化染緣為淨緣」。更是居士向法師請法而珍惜聽法機會的布施供養機緣,「化此一分身外物,結成三世菩提緣」,居士向僧眾求化緣,化應供之緣為法緣,化身外財物成覺悟、解脫之法緣。法師鼓勵大眾「願各各好好化緣吧」!



法師以「和諧為福」指出內心的和諧、身體健康、人事的協調、天地的祥和為福之四項;既然知道「和諧為福」就要珍惜,不要輕率地破壞現有的和諧;不僅不破壞現有的和諧,更要積極締造深廣、長久的和諧;終至能安處在和諧的狀態,即是享福也。法師告訴大眾:「和諧之福當享,更要有智慧地於享福中繼續培福」。最後法師解說「四量」:聖言量、比量、現量、非量,提醒大眾若有自稱所言為最了義者,即有問題。佛法講因緣果,並非一因生一果之宿命論;現身所覺知感受的境界,也非必定為真,萬法唯識所現,唯心所變,何為真實?法師以「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相唯識、從心所現為佛法的性理,以此為前提與綱領,則推出之比量即正量,審視聖言量則涇渭立分,統攝現量則本末相連。「量是智慧,心中之一把尺」,讓我們可以做詳細的篩選與正確的抉擇。


最後對大家提出的問題,法師以「尊重對方,不堅持己見。不圓滿的要先接受它,相應的就繼續,不相應的尊重就好,則不會有很大的衝突」相勉,鼓勵大家廣結善緣不擔心,對自己進行深刻的認識。對不受化緣者也勿陷入惡緣,不能影響對方,至少不要被對方所影響。未成佛道要先結法緣,先是依眾靠眾修行,迴大向小後精進自修;再迴小向大,自度度眾。講座在大家法喜讚嘆中畫下尾聲,期待5月18日星期六下午,浴佛法會後再相見

文:王淑麗
圖:吳俊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