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佛法-活法與否法~第五講


法鼓山臺南分院於108年6月15日(週六)上午09:00~12:00邀請果煜法師,蒞臨臺南分院主講「佛法-活法與否法」系列講座最終場;為大眾講解「念佛生淨土」、「觀參得智慧」的修行要領。

大多數人以為「念佛」是「持誦佛之名號」,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淨土」;果煜法師宏觀地解說「念佛」法門是「未覺悟」的凡夫修學「已覺悟的『佛』」所教授的一切法門;念佛的五層次包括:見佛性、嚮佛德、習佛行、觀佛相、持佛名。

「見佛性」即見性開悟,《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嚮佛德」即嚮往佛的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等佛的果位,而果位需由因位上努力。可將「觀佛相」「持佛名」作為攝心入定的方便法;然而《金剛經》載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法師鼓勵大眾熟練了念佛入門的基本方法之後,應進一步「習佛行」,以聞、思、修,學習佛的身(戒)、口(法教)、意(定慧)淨業。



法師分析,依據因果業力法則,修善業生天道,學習佛之身口意淨業,當然即生淨土;往生淨土的條件具足信願及天福。依《佛說阿彌陀經》所載,包括: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3.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若依《無量壽經》,得往生淨土的上、中、下三輩,均需發菩提心;上輩需福慧兼備,中輩有福無慧,下輩福慧俱無,但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許多人認為淨土是他力法門,實際上是自力與他力相乘的方便法門;法師勉勵初學者,首應皈依三寶具足信願,再由聞思修建立正知見,並依正知見行五戒十善,以中品的淨土為標竿,行有餘力,再修觀、參禪證智慧。



「修觀」常被解為「思惟修」;實際的「觀」是「從背捨到出離」。證悟是消業障的過程,證悟是減法而非加法;不是為獲取他家寶藏,而是放下執著煩惱後本具真如自然顯現。透過「無常觀」放下常見執著,而能出離貪瞋慢之慣習,藉由「無我觀」背捨一切妄念。「無常觀」是正觀自己生命的無常,觀「我隨時會死」、進一步直觀「我已經死了」,深入體驗生命無常的本質。一切妄念都是來自「我活著」,當察覺自心妄念時,即以「無常觀」之慧劍斬心魔。「無我觀」不是刻意觀「無我」,因為刻意起「觀」即著「我」相,應是直觀「諸法本來無我」的本質。直觀無常、無我的本質,即行背捨常見、我執,終能出離執常、著我的業力。



「參禪」常被誤解為「參話頭」,以為禪師給行者一個問題,行者找到答案時經禪師認證通過就是開悟。果煜法師以歷史上最早的公案為例,說明何為參憚。香嚴智閑禪師到溈山靈佑禪師處學禪,溈山問「父母未生前你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一向問一答十,問十答百香嚴百思答不出,翻遍了所有的參考書和先師的語錄筆記,仍找不到答案。請求溈山點破。但溈山說:「我實在無可奉告。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教給你的話,那是我的東西而不是你的東西。我若告訴你答案,日後你會埋怨我」。香嚴傷心得燒光身邊所有的書籍,辭別溈山雲遊天下,定居在南陽慧忠禪師的墓附近。一天,在他除草掃地時,偶然拋出一塊瓦礫,擊中了竹子。清脆的一聲,使得香嚴頓然大悟!香嚴立刻朝溈山所在地方向跪下禮拜:「師父,你對我恩逾父母。如果你當時為我說破,又哪有今天的頓悟呢?」溈山靈佑禪師不說破答案,讓學生用心找答案,這個過程就是磨鏡除垢的參禪,如果像後人分析公案,剖明話頭,答案說破就失去了磨的作用。



在眾多公案和話頭中,該選擇那個來參呢?如果是自己找話頭來參,在思議、揀擇、揣摩中就錯過了真義。如果是他人給的話頭,根本不來電,參不進去。真正參禪者,對於所參究的內容,是放不開的;就像釋迦牟尼佛對於生死的疑情、香嚴禪師對溈山禪師的問題一樣,想放也放不了。參禪實際上是參自己對生命的疑情。但為何大家想參,但是疑情起不來呢?疑情不起,是因為我們的心被雜念妄想佔據了,心力太鬆散而缺乏力量,要凝聚心力、培養疑情,必須用減法而非加法;雜念妄想逐漸消除後,疑情即水落石出。因此,由聞思修建立正知正見,再以布施、持戒、修定,打好漸修的基礎,待疑情現起,即可進入參禪法門,由漸修而自然轉入頓悟法門。對於參禪者,法師特別提醒,參話頭到開悟之間,不是找答案,而是磨業障的過程;必須經歷疑情乍現、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過程,當疑情擴大為疑團,行者不斷質疑過去的慣習,直到疑團爆開,虛空粉碎。而開悟者不必一定經歷他人的印證,如果還執著他人的印證、認可,仍然放不下,就不是開悟了。



果煜法師於2019年上半年陸續以五場講座為大眾深入淺出開示解脫行的要領,期盼信眾能由實修入手,把握修行的減法原則,確實破除習氣業障,得見彼岸、終上解脫岸。

文:蔡演廣
圖:曾素芬
TOP